专业号

    一、 保护工作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以大熊猫为主的森林生态和野生动物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境内林深竹茂,资源丰富,动物甚多。据调查统计,有脊椎动物300余种,其中兽类85种,两栖爬行类共37种,鱼类16种,鸟类204种。属国家重点保护的有53种,属国家特有种30种。

    1983年,贯彻执行省、县人民政府关于加强自然保护区管理的布告,严禁在境内从事狩猎、挖药、割漆、拣菌等一系列活动。

    1984年至1990年,实施国家《森林法》、《森林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野生动物保护法》、四川省《野生动物保护法实施条例》,值此,野生动物保护工作进一步法律化、具体化,使保护工作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1990年起,保护区加大了管理力度,成立了由派出所公安干警和保护人员组成的常年野外巡逻队,以法律为武器、重点打击,对过往行人较多的摩天岭一带,大熊猫栖息的主要沟系大湾河、小湾河、阴坝、石桥河、平坡沟、长沟、文县河、洪石河等区域进行重点巡护。

    1978—1998年巡护监测达18700余人次,夜间堵卡710余人次,抓获入区非法人员2300余次,解除猎套3068根,缴获猎枪110余支,解除和缴获大小猎铗90余幅,解除和缴获捕大鲵工具580余幅,收缴猎狗20余只,击毙正在追赶野生动物的猎狗9只,查处刑事案件12件,依法刑事处罚20人,刑事拘留4人,收容审查1人,查处治安案件30件,治安处罚29人,查处林政案件171件,林政处罚236人次,收缴乱采乱挖各类中药材4825公斤,至少有2500余只各种野生动物免遭猎杀”。

    1999-2002年,巡护监测7413人次,抓获作案人员76人次,收缴猎枪19支,绳套1437件,查处刑事案件3件3人次,治安处罚4件5人次,林政案件8件35人次,挽回经济损失43725元。

    同时,1997年6月以来,先后实施中德合作四川省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项目(GTZ)等项目,对周边社区青溪镇工农村作示范村,进行农田灌溉改造、铁索桥维修、人畜饮水修建、建立电话机站、改造小学和开展小额信贷等项目以及提供务工就业机会等方式,带动了周边社区(GTZ)经济发展。村民对自然资源保护意识和参与能力,野生动物栖息环境在保护区得到了较明显的改善。

    卓有成效的自然环境保护工作,促进了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生物资源的保存、恢复和发展。虽经绵阳地区青川伐木厂在区内进行长达14年的森林采伐,今已形成茂密的次生林,野生动物栖息环境改善使其动物数量的增多,在区内出频繁,遇见率较高。如:1983年4月26日下午,青川县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共青团员郑小兰、牛瑞芳、唐剑萍等青年在洪石河目睹14只大熊猫“集会”,这一罕见奇观引起动物学界和新闻界惊异,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5月16日晚新闻联播中播发了消息。《四川日报》5月中旬亦作了专题报道。

    “另外,一些短尾猴从1983年开始都常来毛香坝发电站对面山上活动觅食,不太怕人,其它动物如黑熊、毛冠鹿、林麝、野猪、赤狐、豪猪、青羊、黄喉貂等都能遇见”。

    从1984年起,一大群牛羚在每年的8月至10月都来到水池坪人工盐场舔食硝盐,此盐场在公路房子边,人在屋内就能守株待兔式地观察其活动。

    1991年1-5月期间,中央、省、市、县来区考察的旅游观光团体在毛香坝至文县河13公里的路段两旁观赏到大熊猫40多只次,牛羚数量最多,常在公路上挡住行人和车辆,观赏到群体数量最多是150头以上。

    境内“黑熊数量较多。每年秋季,各种野生果实成熟期间,道路两旁的核桃树、苹果树及满山遍野的板栗树上都有黑熊觅食留下的踪迹,是保护区的又一大奇观”。

    境内被誉为“活化石”、“国宝”的大熊猫,经全国三次调查,摸清了本底,1974-1975年第一次调查有86只,1985-1986年第二次调查44只,1998年为37只,保护区管理处与省林业厅、省野生动物资源调查保护站、浙江大学、四川大学联合调查,1999年全国第三次调查为46只。

    2000年巡护人员发现大熊猫痕迹30次。2002年在海拔2200-2300米的文县河、观音岩、燕儿岩等地3次发现4只大熊猫实体。

    至2002年底,区内属国家一级保护的珍稀动物有金丝猴5-6个社群,约1000只左右,牛羚有4个聚集群800-1200只。

    二、 动物救护

1974年至1976年,1983年岷山地区的箭竹相继大遍开花枯死,直接威胁着大熊猫的生存。根据国务院和国家、省林业主管部门有关抢救和保护大熊猫的指示精神,1983年9月,保护区积极开展参加青川县人民政府统一部署的以唐家河为重点的大熊猫救灾活动。成立了大熊猫救灾巡逻小分队,“以大宣传、勤巡逻、查灾情、清猎具、抓防火、防人祸、保箭竹、熊猫乐”为宗旨,开展具体工作。1983年10月4日,接到四川省人民政府办公厅转发省林业厅《〈关于落实抢救大熊猫措施的紧急报告〉的通知》,决定在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建立大熊猫半野饲养场。10月10日,由青川县城建局、建设银行、农水局等单位组织人员赴平武县林业局、王朗自然保护区考察后,又到唐家河现场踏查,进行测设和工程概算工作。1984年1月15日,成立唐家河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领导小组,组长胡铁卿(四川省林业厅保护处副处长),副组长何启书(青川县人民政府代县长)、孙禹伯,成员有贾壁、高礼清、岳自顺共6人组成。是年6月20日,由国家林业部下达计划投资35万元,修建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大熊猫半野养饲养场。6月19日破土动工,11月室内外建筑基本竣工,总面积60840平方米,其中野外活动场60000平方米,室内房屋面积254.4平方米,室内活动场(圈围式)321.6平方米,室外活动场(外圈围式)264平方米。1986年秋,全部建成。先后抢救大熊猫5只,黑熊3只,金丝猴1只,藏酋猴1只。

    1982年2月9日,青川县孔溪乡燕家坝村民在住房附近的斑竹林内发现一只病危的大熊猫。得到青川县林业局通知后,保护区管理所组织人员运回区内抢救,该只大熊猫体重51公斤,系壮年,雌性。经治疗护理后,体态正常,放归于区内无底沟林间。

    1984年1月7日,唐家河保护区巡逻人员在境内水池坪对岸的杏儿坪林区发现1只病饿大熊猫,连日均在此地带活动。即报告青川县大熊猫抢救领导小组后,速派员会同白熊坪观察站工作人员共4人通宵守护在大熊猫隐居的岩洞边。随后捕捉送往观察站。又派员专程去22.5公里的青溪镇购回药物,给其驱虫、投食。经中外专家和工作人员精心护理,使该只大熊猫恢复了健康。取名“唐唐”,雌性,年龄约15岁,并给戴上无线电颈圈,是年1月9日放归野外,为大熊猫野外生态观察的科研服务。

    1985年3月3日,三锅乡民利村村民发现1只行动缓慢,精神不振的大熊猫卧于庄稼地内,见多人观察后受惊逃离。次日凌晨又被发现距原卧处160米的沟边。获悉报告后,唐家河自然保护区管理所立即组织人员将这只大熊猫运回区内抢救。并请来青川县医院、县畜牧局医务人员与保护区科技人员奋战7个昼夜治疗。经40余天的人工饲养和观察,终于将这只病饿大熊猫转危为安,日渐恢复,体重由75.3公斤增长至80.5公斤。取名“西西”,雌性,成年,经全面检查确认康复,于1985年4月23日给戴上无线电颈圈,放入区内洪石河区域作科研观察。

    1988年1月24日,唐家河自然保护区又从三锅乡西阳沟抢救出一只病危大熊猫,雌性,年龄约2岁,取名“洋洋”。经救护饲养后,“洋洋”体壮性灵,两次为中外合拍电影公司借用拍影。1989年11月送往成都动物园饲养。

    1988年4月18日,从保护区辖区的落衣沟抢救1只病危大熊猫,雌性,年龄约18岁,取名“落落”(乐乐)。在保护区饲养圈中饲养,1989年8月30日饲养员发现“落落”患病。经保护区工作人员配合省、县医务人员连续6个昼夜再次抢救脱险,继后送抵成都动物园。

    1988年11月20日下午15时许,在保护区毗邻西阳沟发现1只金丝猴(幼仔体弱),被甘肃省文县境猎人追逐,当地护林员、村民10余人即时抢救并运往三锅乡人民政府。接到电话报告后,保护区管理所立即组织人员将金丝猴接回,抽调专人护理饲养,经20余天的精心照料,恢复健康,支付医疗、饲料等费用2230元。1988年12月11日报经四川省林业厅批复同意,将该只金丝猴送抵成都动物园。

    1989年至1990年,由周边社区村民检举揭发,经唐家河林区派出所干警破获非法入区狩猎案3起6人次,缴获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黑熊幼仔两只,放归林区。

    1995年,保护区巡逻人员从野外抢救回属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藏酋猴(短尾猴)1只,经医疗康复后,送回大自然。

    2001年6月25日,广元宝珠寺公安局刑警大队查获个体商贩非法收购黑熊幼仔1只,雌性,体重7公斤。经广元市林业公安处,唐家河林区派出所等有关人员辨认,移交给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饲养。至2002年底,体重达20余公斤,供游客观赏和科研服务。

    2008年10月28日下午4点50分左右,唐家河保护区职工在青溪镇阴平村大堰上附近(距青溪镇不足1公里),发现一只大熊猫。按照省林业厅的安排,我处立即启动了大熊猫野外救护应急预案,组织开展施救工作。自下午5点左右,我处组织青溪镇人民政府、派出所、林业站干部职工及附近村民近100人,历经3个小时,施救获得成功。在成功施救后,连夜将大熊猫护送至碧峰峡大熊猫基地,正在有序救治中。

    三、 护林防火

    境内有森林面积60万亩,占青川县森林面积的40%,北与甘肃省国有林接壤,东南面同平武县国有林相连,西至三锅乡、桥楼乡国有林,邓艾伐蜀的阴平古道穿越其间。尤以摩天岭至唐家河检查站为甘肃省文县村民至青川青溪镇赶集、走亲访友往返的必经之路,人为活动频繁,是火灾易发地带,境内被广元市列为二级重点消防单位。

    保护区建区以来,按照省、市、县林业主管部门的领导和部署,以“预防为主、积极消灭”的方针,把护林防火、保护野生动植物列为工作的重点来抓。历年冬、春季管理处均作了切实可行的安排,成立专业扑火队和义务扑火队,严阵以待,确保林区安全。

    1989年3月,组织12人常年巡逻队。

    1990年11月,建立以行政领导、办公室人员、林区派出所领导为主的护林防火领导小组,由14人组成“冬防队”,分两大片进行巡护。并在区内公路通道处、树杆上用石灰浆、涂料书写护林防火标语100余幅,做永久性标语牌100余块。在入区门口——唐家河检查站实行“常年值班守护制度”,对过往行人、车辆严格登记,收缴炸药5公斤、火柴5盒。全区建立了防火值班制度,设有防火工作专用记录簿,按期收集记录入境、巡逻情况汇报。是年入冬前将专用电台,送成都检修后,落实了专人守护,保障了与县、市护林指挥部联络。巡护队人员每二至三天上山巡逻一次,全年巡逻上山100余次600人次,每日达1.6人次巡逻在深山密林各个部位。

    1994年,生产建设项目增多,在林区间伐杉木、造林整地等生产的民工达300人以上。针对林区民工多,占线长,野外生产作业生活用火的新情况,保护区管理处在“防”字上下功夫,由派出所原指导员岳自顺,副处长鲜方海等11人组成野外巡逻队,同时建立了一个预备打火队共32人组成。

    1996年,调整护林防火领导小组。由派出所原所长李俊任护林防火指挥长,鲜方海为副指挥长,各科室、场、站负责人为成员,其中一个消防专业队(含唐家河检查站、驻青溪办案组),一个由全处干部职工组成的常备打火队。划分三个责任片区,实行片区包干,责任到人,签订责任书。充实了唐家河检查站力量,人员由2人增加到3人。

    1998年,保护区管理处召开了专题研究去冬今春的护林防火工作安排会议,对其工作进行了全面部署。由行政副处长鲜方海分管护林防火工作(兼任森林防火专业扑火队队长),并建立有公安林政共18人组成的常年护林防火巡逻队,设有青溪镇办案组,一个后勤机关20余人组成的专业扑火队,并对来区观光、旅游、科学考察、基建民工等人员经唐家河检查站严格登记,严格控制将火源带入境内。

    2000年,加大宣传力度,联合青川县林业局在相邻的平武县、青川县的青溪镇、桥楼乡、三锅乡共26个村、158个社进行了大规模的“护林防火,野生动植物保护”宣传活动,书写张贴标语20余幅,发放各种宣传资料300余份,使其受教育群众达1.3万人次。同时结合开展中德合作四川省自然保护区自然资源保护项目(GTZ)的机会,同周边社区的乡镇、村社和学校领导召开各种会议,进行护林防火、环境教育宣传,发挥了联防联保的网络作用。

    2001年10月30日对保护区的灭火器具、铁扫把、铁铲、防火服、抽水泵、无线电台、对讲机等设备进行了一次全面清理检查。同时开展了对扑火队员防火设备操作演练技能培训。

    2002年,保护区管理处把护林防火工作纳入了天然林保护工程的重要内容,分别由4个天然林管护队签订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目标责任书”,组建了由公安干警、林政人员共19人组成的常年野外巡逻队,唐家河出入境检查站,全区干部职工共37人的扑火队。是年,设立了防火办公室,确定了防火值班电话为0839-7802983,指定由林区派出所原指导员岳自顺为负责人。

    2002—2008年每年在冬、春护林防火警戒期间,护林防火领导小组联合青川县林业局到周边社区乡镇、学校进行走访座谈,还采用宣传展板、书写标语、声像广播等形式宣传《森林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森林防火条例》、《天然林保护条例》等法律法规。同时对单位内部用电用火安全进行了不定期的安全检查。唐家河检查站还重把入口关,对来区旅游、科考、建筑人员进行严格出入登记制度和林区用火的管理宣传教育工作。

    四、 天保工程

    2000年,保护区实施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以下简称“天保工程”。主要是保护大熊猫、牛羚、金丝猴、珙桐等珍稀动植物资源及其自然生态系统,以生态效益为中心,以天然林资源为重点,利用天保工程的契机恢复保护区周边地区大熊猫栖息地,适度发展生态旅游业,促进保护区的生态建设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

    2001年6—7月,完成了《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的编制工作。8月21日《四川省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实施方案(2000——2010年)》,以下简称《实施方案》通过专家评审。《实施方案》指导明确,目标科学合理,内容全面,图表和文字资料齐全,符合编制原则;工程建设规模与投资符合省厅要求,数据可靠,具有可操作性。9月,开展森林分类区划工作,包括:重点生态保护区,商品林经营区,一般生态保护区。组织成立了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领导小组,领导小组下设天然林保护工程办公室,天然林保护工程财务科。10月20日止,将保护区实际管护(核心区、实验区)面积41.09万亩,其中纳入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380000亩,林地330300亩占85.1%,灌木林地57700亩,占14.9%。设有固定样线5条,竹子样方47个,生境样方79个,划分为4个责任片区(巡护队)进行管护。

    唐家河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天保工程建设期为11年(2000——2010年),分为两期进行。第一期6年(2000—2005年),第二期5年(2006—2010年)。该工程项目估算总投资1193万元,全部来源于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财政专项资金。其中中央投资954.3万元,占总投资的80%,地方配套238.7万元,占总投资的20%。

    该项目再经过11年建设,境内410900亩森林资源及生态系统保护更趋良好,经济、社会效益较为可观。

    2001年,建有逐日《天然林管护巡逻报告表》、《森林生态固定样线报告表》、《森林防火巡护报告登记表》等。经实地交叉检查,全区四个管护责任片,共承担管护林地面积41.09万亩。

    2002年3月4日,成立监测巡护工作技术领导小组。至2002年底,对天保经费实行封闭运行,专户存储,专人专帐严格管理。制定了《天然林管护管理办法》。同时,对历年实施天保工程的文件档案资料进行了归类整理。结合GPS的应用,将巡护监测表格《巡山日志》录入计算机,建立了GIS系统和巡护监测电子演示系统,为保护区实现天然林资源保护工程数字化管理奠定了基础。

    五、 森林病虫害防治

    1981年11月,保护区野外巡护人员多处发现属国家二级、省重点保护的斑羚、鬣羚和毛冠鹿死亡尸体,经查明确认系患皮肤病所致。后采取清理深埋等措施,制止其漫延。

    1990年2月至6月,野外巡护人员先后在境内的太阳坪、小河子坪、通木湾、杜家坝、石罐子等地发现死亡野猪42只。后经科研人员取样研究查明系野猪瘟疫传染所致。至1991年初,保护区即组织工作人员、民工对林区进行了全面清查。并对病、死野猪尸体作深埋,环境消毒的处理,有效地阻止了此次野猪瘟疫病害对其它兽类疾病的发生。

    1996年4月下旬,保护区科教科组织工作人员对区内蔡家坝保护站的150亩木瓜树木(系原关虎乡前哨村蔡家坝组居民于1986年搬迁后遗留经济林),进行:沿其分布带每50米设置一个5米×5米的样地调查,确认为锈病感染所致,样本平均受害株率70%。是年5月,在木瓜开花前喷洒500倍粉锈灵等灭虫液。9月,在果实采摘后,又及时进行了一次500倍粉锈灵对木瓜树全枝喷洒,人工对树下病枯枝、落叶全面收集烧掉处理。通过两次药物防治及人工防治,减轻了病源菌漫延和受害程度,取得了较好的生态和经济效益。

    2002年7月20日据保护区管理处《关于区内部分林班出现冷杉和华山松死亡现象的报告》称:1999—2002年6月,境内文县河、洪石河一带(海拔1900—2500米)冷云杉、华山松(胸径10—50厘米,75—80厘米不等)成块、片干枯死亡达100亩。后经省林业厅派技术人员配合调查,制定抢救方案,得以控制。

    六、科研工作

    唐家河保护区与国内外众多专家、学者合作开展了大熊猫、扭角羚、川金丝猴、黑熊、林麝、小型兽类、鸟类、两栖爬行等动物种群数量、区系分布、种群结构、行为生态、生境选择等课题研究与调查,先后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论文近60篇。

林业草原大数据建设平台
京ICP备05067984号
基于E-file技术构建